校党委书记杨未:主动融入服务“四大文化工程”
来源:贵大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4-10-28 浏览次数:10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新时代新征程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引。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推进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贵州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着眼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主动融入和服务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在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中彰显“贵”的地位、贡献“大”的作为。
红色文化赋能,擦亮新时代大学生的人生底色。聚焦“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用好贵州红色资源,传承百年校史红色基因,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将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体系,上好“开学第一课”、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革命精神为源头活水,建立红色文化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使红色文化生动再现、触手可及;与红色场馆共建教育教学基地,活用革命旧址开设思政课堂,用革命文物资源构建“大思政课”品牌。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布局,依托贵州大学党建思政文化中心,以沉浸式展陈具体而形象地呈现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和伟大征程中的贵州足迹、贵大红色校史及新时代学校加强党的建设和“三全育人”的创新实践。打造“红映溪山·研学行动”“红映溪山·讲学行动”“红映溪山·联学行动”等系列活动,将红色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中,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有效塑造学生价值观。聚集人才竞争力,将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师生扎根贵州红色沃土,结合学科专业,将弘扬红色文化与助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责任,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将科研做在田间地头,将红色文化育人成效体现在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上。
传统文化熏陶,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贵州大学深入挖掘阳明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阳明文化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阳明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构建通识教育与阳明文化相融合的本科通识教育体系,开设阳明文化系列通识教育课程,其中《阳明学概论》《王阳明与贵州文化》于2022年被纳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2023年,学校在全校范围开设“阳明心学导论”通识必修课程,确保每位本科生都能接触到阳明文化的精髓,深入了解阳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构建学科体系,注重深化研究,充分整合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致力于阳明文化的深入挖掘、系统研究及广泛传播,积极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深入探索阳明文化的多维度价值,开设多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阳明文化传播活动,实时发布阳明文化的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及文化活动信息,创新传播形式、打造文化精品,贵州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龙场阳明文库》《王阳明年谱辑存》等;同时,将阳明文化的精髓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公众,提升公众对阳明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今年5月,贵州大学与中央歌剧院等单位联合出品的贵州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重点项目原创歌剧《王阳明》,在北京举行全球首演,以耳目一新的形式传播阳明心学,广受观众好评。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努力探索创新举措和实践路径,为贵州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激活贵州民族文化生命力,深入挖掘贵州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表达的蓬勃张力,通过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田野调查,对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多个世居民族的语言、服饰、建筑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系统挖掘和整理,通过口述历史、文献研究、实物收集等多种方式加强研究阐释,探寻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文脉。将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开设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族美术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民间艺术家进校园举办讲座、工作坊等,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感悟各族人民共同共通的文化特质,鼓励师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围绕拓宽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鼓励各学院结合人才、学科优势,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共同研发民族文化产品等方式,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推动民族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助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做深屯堡文化研究,推动贵州历史文化发挥当代价值。充分发挥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深入研究挖掘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动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汇聚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等多学科专家力量,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对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的形成背景、发展脉络、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专著、发表研究论文等方式,为学术界提供丰富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大众了解屯堡文化、贵州历史文化提供重要的知识平台。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宣传推广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充分发挥贵州大学出版社作为贵州省唯一的高校出版社的作用,策划出版《穿越时光的凝视:屯堡学术研究探微》《屯堡地戏与屯堡族群社会:基于仪式视角的研究》《写生屯堡》等一批力作。积极推动屯堡文化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组织师生深入屯堡村寨进行调研,为推动屯堡村寨旅游产业化发展提供有效咨询。
来源:贵州日报·理论版
编辑:溪山融媒中心 胡泽明
一审:陈思鱼
二审:李旭锋
三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