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 | 跟着队伍走,能去哪里?
来源:贵州大学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10-20 浏览次数:10
2024年我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聚焦政治引领,紧扣“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强化共青团在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的协调作用,成功申报国家级志愿服务团队和国家重点团队13个,国家级专项79个,省级、校级专项133个。
225支社会实践团队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中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富矿精开、旅游产业化等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同时,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8位老师在13个社会实践队伍中担任指导老师,进一步将思政理论与实践内容有机融合,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今天,溪溪选取了其中17支社会实践团队,带您一同走进他们的假期,看看他们是如何在田间地头播撒知识的种子,如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足迹,又是如何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展现青年的智慧与担当。
从理论宣讲到实地考察,从文化调研到产业扶持,每一支队伍都有其独特的视角与不凡的贡献。让我们紧随这17支队伍的步伐,共同见证青春的力量如何在中国大地上绽放光彩,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辉煌篇章!
01 “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
2024年7月13日——18日,校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跋涉923公里,深入都匀市、平塘县等6市县,围绕红色文化、桥见中国、科技魅力、党建引领、地方特色五个主题开展一系列国情民情调研实践。
团队深入贵州省工委旧址、黔南州博物馆、冷少农烈士故居、江界河渡口等红色旧址;前往中国天眼、南仁东纪念馆、贵州大数据展示中心等地领略科技魅力;贵定县杨雄寨与都匀市龙山社区、幸福社区,开展政策宣讲、文明宣传;调研山王果刺梨种植与生产基地、黔南州博物馆,探索地方特色与发展的紧密联系。
实践期间,团队累计入户宣传232次,覆盖人数达1610人;访谈烈士后代、基层书记、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老党员、群众五类群体累计150余次,并促成贵州大学与冷少农烈士故居共建“青马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教育实践基地,建立贵州大学“青马工程”长效育人机制,构建以主题实践为中心,田野调查、进基访企、参访研学多样化体系。
02 光翼支教队
暑期,贵州大学光翼志愿服务队赴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保海村保陇小学,以“五千载随光展翼,三百里筑梦启航”为主题开展为期十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本次实践分为支教和调研两个方面。光翼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4年,本届团队入选“中华文物我来画”国家级志愿服务团队。
拂微尘现千年神韵,谈大梦续万世华章。志愿服务队成员采取“文物传承+”的教学模式,将“文物保护传承”融入课程教学,坚持“以文物授知识”“以文物传精神”“以文物谈梦想”的“三位一体”教学理念,为保海村的中小学生带来独具匠心的课程。
窥一斑农家稼穑,见十载保海峥嵘。为切身体验农村生活,志愿服务队成员前往农户家中展开调研了解农户生活情况并协助劳作,真切感受乡亲们生活的艰辛与勤劳朴实的精神。
团队成员们在实践中历练、在担当中成长,以青春的姿态点燃希望,在传承中发扬了志愿精神。
03 “潘核桃”团队
贵州大学农学院“潘核桃”团队长期服务于贵州省“核桃之乡”——赫章县。数年间,团队在赫章各地调查优质特异的种质资源,推广优良品种“黔核7号”,还长期为天葡庄园提供科技服务,指导其葡萄的栽培管理技术。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赫章县朱明镇和六曲河镇,再次调查了以前重点记录的优质核桃资源的生长状态和管理情况;考察了嫁接的“黔核7号”的挂果情况及病虫害现象;调查了天葡庄园栽培的葡萄品种和品质,并且指导其葡萄栽培管理技术。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看到了基层工作者的工作之艰辛,意义之重大,也明白了何为“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农科学子更懂得了我们终是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04 “夏秋茶综合利用”产业队
“夏秋茶综合利用”产业队,深入贞丰县长田村,直面当地茶产业面临的竞争力不足、品牌影响力弱及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通过实地走访茶农,团队不仅精准把脉茶业现状,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
除草劳动中,成员们亲身体验茶园管护的艰辛,同时学习优秀管理经验,为夏秋茶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加工实践中,团队探索夏秋茶加工增值新路径,将夏秋茶资源利用起来。在茶园病虫害调研中,团队成员深入长田村多个茶园,总结茶园病虫害的第一手资料。
在趣味坝坝会与村民的亲切交流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仅传递了科技知识,更传递了人文关怀,增强了村民对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参与度,为长田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运用,更是青年学子对乡村振兴责任的深刻践行,展现了“自找苦吃,知行合一”的精神风貌。
05 黔世菌生——林下荫“明白卡”团队
贵州大学农学院食用菌产业团队——黔世菌生团队,于2024年8月20日至22日,赴汪庄村开展了为期3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减少食用菌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提升本村经济效益。
团队一行先后深入食用菌种植基地实地调研,现场就食用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对林下种植开展了技术指导。针对食用菌种植管理技术人员的缺乏问题,贵州大学黔世菌生团队组织编写《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农民读本》《林下食用菌夏秋季种植“明白卡”》。
菌业振兴乡村梦,菌香四溢富民生。下一步,黔世菌生团队将借“林”发力,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用小小蘑菇引领乡村振兴之路,更好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融合。
06 虫缘童行实践小队
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昆协虫缘童行服务队,隶属于贵州大学昆虫协会,致力于为留守儿童开启一段探索自然的奇妙旅程。
留守儿童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陪伴的期待。以虫缘童行为名,陪伴他们走进昆虫的神秘世界。
缘起:依托贵州大学昆虫协会的学术与实践,我们引领孩子们发现自然之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行动:通过昆虫标本制作、野外采集昆虫、摄影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感悟自然奥妙。
目标:我们旨在培养孩子们的自然科学兴趣,提升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同时塑造尊重生命、和谐共处的情感态度。
守护: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通过心理教育和情感交流,为他们提供心灵慰藉,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念。
展望:我们期望成为孩子们全面发展的助力,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增强自信,提升素质,坚实成长步伐。
虫缘童行是服务,是心灵触碰,是生命对话。我们相信,每一份关注都能为孩子们带来希望与力量。让我们携手为留守儿童播种希望,共助他们健康成长。
07 老有所养,和谐共“乐”实践队
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老有所养,和谐共‘乐’”实践队,深入榕江县乐乡村,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中老年再就业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座谈会与实地调研,掌握了中老年人电商就业的潜力与挑战。
参观历史遗迹,汲取红色革命精神,为实践活动注入动力。学习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宝贵经验,拓宽视野。设计微信使用手册,举办手机APP培训,提升中老年人数字技能。
并结合当地需求,为“乐乡”的“村超”足球队设计logo,为乐乡已有的“乐在乡”小程序进行界面设计以及功能改进。
此次实践活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乡村中老年再就业的复杂性与紧迫性,也体验到了为村民服务的喜悦与满足。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08 “三线精神”寻访实践团
为了深入学习、传承、弘扬“三线精神”。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组建“三线精神”研学营,通过寻访三线建设企业、历史遗迹,访谈三线建设者等方式,带领学院学生感悟“三线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凝聚奋进之力。
寻访队从安顺、遵义、贵阳、黔东南、六盘水五条路线同时开展了为期四十余天的暑期寻访活动。其中,寻访队全体成员首先在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中领略了从“踏破荒原辟新路”到“科技强国再创新”的时代巨变,深切感受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伟力。为后续的寻访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各个路线小队的寻访陆续进行。他们在黎阳航空小镇聆听三线老人们那一段段被埋没的青春之歌,在红林广场与陶安大师的交谈中切身感受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在水钢公司探寻三线企业转型的时代契机,在一次又一次与前辈们的对话中,补足“精神之钙”。
后续研学营还会继续努力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09 星光启航队
在2024年7月15日至30日的连续15天里,贵州大学“星光启航”队伍成员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深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涵盖了爱心支教、个性化教育、送教上门、深入基层的实地走访调研,以及旨在传承红色基因的专题教育活动。
通过这一系列精心策划与实践,不仅为当地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送去了知识的光芒与温暖的关怀,还促进了学院师生与基层社会的紧密联系,有效弘扬了红色文化,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与社会情怀。
本次活动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实践环节,不仅有效锻炼了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引导他们学会了如何独立完成任务、如何勇敢地面对挑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志愿者们倾注心血,细心照料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全力支持学校的发展,不仅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更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学生的时代使命与担当。他们的努力,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追求,更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贡献青春力量的生动体现!
在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并关爱特殊儿童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与支持。同时,也期待更多的青年人能够挺身而出,勇担责任,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奋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10 蓝韵安行团队
蓝韵安行,乡村振兴路上的绚丽篇章!由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博士村长”项目队11名成员组成的蓝韵安行团队,在李龙江老师带领下,深入贞丰县长田镇,开展为期6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团队通过调研蓝靛生产、体验纺染加工过程、走访集市及乐器工厂等,不仅宣传了贞丰蓝靛旅游资源,还直面非遗传承困境。同时提升了当地旅游品牌知名度,更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此行深刻体会到蓝靛织染背后的匠心与汗水,感悟到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紧密关联。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11 牛力筑梦乡村行
近日,团队深入安顺地区,圆满完成了为期数日的“三下乡”牛养殖问题帮扶调研活动。此次活动聚焦于当地牛养殖产业,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与帮扶方案。
此次调研,团队秉持着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旨在通过实地走访、交流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养殖户的困境与期望。团队不仅深入乡村,与养殖户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他们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还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为安顺的牛养殖产业把脉问诊,寻找破解难题的良方。
在安顺的广袤乡村,成员们感受到了农民对发展牛养殖产业的热情与渴望。通过调研,成员们认识到提升养殖技术、优化养殖结构、拓宽市场渠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团队也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帮扶思路与建议,力求为当地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活动成果显著,我们不仅为农户提供了宝贵的养殖建议,还增强了他们科学养殖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凝聚起各方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安顺牛养殖产业的发展,持续提供技术支持和帮扶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12 弘羊之心科技小队
为进一步了解乡村养殖业情况,深入认识地方品种特色,同时向地方企业和养殖户普及高效养殖技术,助力乡村养殖产业发展。7月12日,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弘羊之心”小队来到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富兴牧业有限公司,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成员深入了解黔北麻羊核心群选育、新品系培育等情况,推广新兴技术,提高黔北麻羊的繁殖效率。实践队积极帮助完善核心育种羊群系谱编制工作,推广使用新型体尺测量机器,梳理核对羊只的数据信息,为科学养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向养殖人员介绍了新型牧业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建立了更加健全的网络系谱档案。探索网络媒体平台的新发展模式,为黔北麻羊推广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推广养殖管理技术,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人才。本次实践活动已带动150余人次参与养殖技术培训与指导活动,其中包括现有养殖户30余户。团队将秉承“科技兴农、服务乡村”的宗旨,不断探索和实践,争做乡村振兴之路上的践行者。
13 民族法治黔行者实践队
本队由贵州大学法学院的17位同学和1名指导老师组成,其中包含了2名博士研究生。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民族法治黔行者实践队前往毕节市威宁县龙街镇,与威宁县人民检察院以及龙街镇政府联系、对接,进行以“民族法治与婚姻状况”为主题的调研,在为期5天的实践期内走访了200余户人家,涉及龙街镇下4个典型村落,包括大寨村、同心村、银泉村以及海龙村,清晰了解了当地的民族构成以及婚姻状况,并对当地的民风民俗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时,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开展联谊活动,进行普法宣传,助力推动当地法治建设。团队成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团结一致,增进了与当地居民的感情,了解了当地风俗,学会了团结协作,收获颇丰。
14 黔医相宜志愿队
7月15日至7月28日,贵州大学医学院黔医相宜志愿队在指导老师王娟、王洁的带领下,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成功开展为期14天的2024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本次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志愿队深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果落村、磊庄村、吉林新村、同兴山庄等多个乡村和社区,成功开展医疗健康服务和文化调研系列活动,团队成员充分感受目前乡村发展境况,亲身感受发展需要,用专业技能为当地村民测量血压、血糖,进行慢性疾病健康知识宣讲,慰问乡村孤寡老人,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以及农业发展等。
15 美术学院三下乡实践队
7月17日,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前往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学院师生组建了三支队伍分赴贞丰县对门山、旗上、营盘三个村开展墙绘及支教活动。
营盘墙绘实践队致力于将乡村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创作之中,涵盖特色文化、地标及传统产业,赋予作品鲜活生命力与浓厚地域色彩,实现了对乡村文化的生动传承与弘扬。经过前期的实地调研,团队师生深度挖掘了营盘乡村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这些宝贵的素材与感悟,激发了团队的创作灵感,促使我们对“茶马古道文化、盘江韵酒文化、花江峡谷世界第一高桥文化”进行了富有创意的诠释与再现。
墙绘实践队结合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及旗上村自然风光为旗上村增添了“筑靓乡村”的底色,将他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展现在了墙绘上。
贵州大学美术学院自2017年以来结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在贵州省各地开展“美育教育”活动。今年的墙绘及美育教育活动,从前期踩点、设计到7月19日完成,实践任务共计10余天,是美术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实践时间最长、涉及乡村地区最多、最广、服务群众最多的一年。接下来,美术学院将继续在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院师生的志愿服务意识与能力,更好地展示学院的教学成果与师生的专业水平,激励青年学子将青春昂扬的汗水挥洒在助力贵州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上。
16 桥梁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团队
2024年7月下旬,贵州大学桥梁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团队,怀揣着对古老文化遗产的敬畏与传承的使命,踏上了三下乡的征途,深入榕江县与从江县,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捕捉光影,只为揭开风雨桥的神秘面纱。团队紧紧围绕“一砖一石一文化,一梁一木一传承”的团队精神内核,充分发挥团队“多学多技能交叉融合”的独特优势,开展了桥梁测绘,安全检查,数字保护,调查访谈等多形式实践活动。
此次调研之旅不仅加深了对风雨桥功能与文化意义的理解,也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基础。未来,团队将秉持初心,持续深化对侗族风雨桥的研究与保护工作,致力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创新手段,促进贵州侗族风雨桥文化的广泛传播与繁荣发展,让这份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7 “青春黔行·筑梦长征”队
在2024年暑期,贵州大学的“青春黔行 筑梦长征队”团队参与了“三下乡——重走长征路”贵州国家专项活动。该活动旨在传承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并对红色专题进行深入调研。团队成员张吴丹、杨紫贻、聂润、黄涵涵和孟秋君在指导老师马珍妙的带领下,深入遵义会址、苟坝会址、猴场会址、黎平会址等历史遗址,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了长征期间各会议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并评估了遗址的保护现状。
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红色景点的宣传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景区规划和服务的改善以及红色资源的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发现了红色景点在宣传力度、基础设施、景区规划及数字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通过这次活动,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和历史影响,以及红色资源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开发利用策略。他们认识到,长征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当代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团队也认识到,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发展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实现其可持续利用与传承。
躬逢盛世,这是我们的时与势
万里路遥,这是我们的担与责
这个假期,贵大青年们用实际行动
在祖国的大地上
展现青春作为
彰显青春风采
贡献青春力量
奋力书写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来源:贵州大学微信公众号
编辑:溪山融媒中心 杨兰
一审:陈思鱼
二审:李旭锋
三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