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龙:做一颗“钉子”,永远保持对科学的热爱
来源:贵大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2-03-06 浏览次数:887
人物简介:
赵元龙,1937年生,祖籍江苏,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曾为贵州省第一、二届省管专家,创建贵州省古生物学会并任副理事长;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第8届及第9届理事;1994年创建贵州大学古生物及生物成矿研究所,并任所长至2012年,为建立贵州古生物研究中心打下基础;199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名,2010年获第五届尹赞勋奖,现任国际寒武系分会第5阶工作组成员及第4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寒武系专家组成员。
此外,以赵元龙为首的古生物学研究团队曾获得贵州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2次。主持科研项目30多项,包括6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参加国家攀登专项、973项目子课题4次;论文200多篇,包括Sci. 40篇。出版了《黔东南早中寒武纪凯里组三叶虫动物群》《贵州——古生物王国》等多部专著。长期主持研究凯里生物群等生物群及国际寒武系第五阶层型剖面的研究。其中,“凯里生物群再研究”经过全国7位专家鉴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他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M.Steiner博士等共同发现的遵义松林牛蹄塘生物群,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攀登专项三级课题项目共35万元的资助,促成了贵州早期古生物研究与国际的接轨。
专注奉献:将科研“钉”在黔州大地上
2018年6月21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了中国贵州剑河的苗岭统及乌溜阶作为国际寒武系第三统及第五阶的报告。至此,中国成为全球拥有“金钉子”最多的国家(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已获得11颗“金钉子”)。而这一重要的地质发现则要归功于以赵元龙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
地质学上的“金钉子”是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俗称,“金钉子”一旦钉下,这个地点就成为国际地质学某一地质时代分界点的唯一标准。由于其独特性和高度的科学性,或将成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已不仅仅限于岩层剖面和纪念碑的意义。因此,这枚“金钉子”也使赵元龙教授成为生物群及地质年代学研究均取得杰出成就的古生物学家。
赵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对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热爱,更诠释了什么是科研工作者的专注和奉献。”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杨兴莲教授如是说。从1957年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开始,赵元龙教授已在古生物学上默默耕耘了64年,其中,苗岭统及乌溜阶的研究就长达28年,正是这样的坚守,尽管年至81岁高龄,仍然带领团队拿下至关重要的一颗“金钉子”。
“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以前,赵元龙教授早上7点就跟随学校校车来到学校,后来为了节约时间做研究,干脆就在办公室的一个角落安置了一张小床,大部分时间里就在这里吃住。正是因为这样的热爱与激情,让赵元龙教授数十年如一日,以办公室为家。由于科研性质的原因,要时常去野外考察。“12月份我们上山,这个时候多雨湿冷、山势崎岖,走累了赵老师就席地而坐休息,夏天也是如此,太阳再大也不妨碍他外出。”杨兴莲教授说道。
“大器晚成”的赵元龙教授开始在古生物学界崭露头角时已是45岁。1982年11月8日,赵元龙、黄友庄、龚晁英在剑河八郎发现凯里生物群,此后,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国外古生物学教授及自己的研究生组成国际研究团队,开拓了贵州早期后生生物群及寒武系年代学的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彭善池研究员的帮助支持下,开展了寒武系第5阶及第4阶国际层型剖面(GSSP)的研究。贵州系列寒武系生物群中的一些同一类群研究为不同地层中同一类群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国际科研合作及国际学术交流是科研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促进国内科研水平与国际水平接轨,赵元龙教授很重视这一环节。1995年4月,就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联合举办寒武系大爆发国际会议,报告了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及寒武纪大爆发。他多次邀请美国、波兰、瑞典、挪威等国外专家到贵阳进行科研合作,并与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的20余名学者保持或进行过学术交流。赵元龙教授也先后出访德、美、韩等国,参加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
曾经有多次返乡的机会,赵元龙教授表示,贵州有丰富的化石资源,是进行科研的天然实验室,我放不下我热爱的事业,更放不下这“第二故乡”。
赵元龙教授(中)、国际寒武系分会主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Loren E.Babcock教授(左)、挚友、国际地层委员会及寒武系分会前主席彭善池研究员(右)在美国纽约州Albany野外考察
鼓励磨炼:将教学“钉”在实践之路上
1961年,赵元龙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先后在原贵州工学院、原贵州工业大学及贵州大学任教至75岁。“我从60岁时延聘到65岁,65岁以上人员延聘必须符合诸多要求,贵州大学党委为此事和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交涉了3年。”赵元龙教授表示,学校对我们的挽留也是对古生物研究的极其重视。“我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希望他们每个人都成为栋梁之材。”
尽管在科研工作如此繁忙,赵元龙教授一直坚守在三尺讲台。前期,赵元龙教授从事地层及古生物教学工作,1994年以来主要从事贵州系列早期后生生物研究及研究生培养。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参与培养博士5名,培养硕士生20多名,参加培养大量的本科生。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郭庆军曾是赵元龙教授培养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也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理论结合实践是赵元龙教授一直秉持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他仍然坚持用板书教学,带学生到实验室亲身观察标本。“赵老师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一字一句地批注我们的论文,及时给我们指出文章中的一些概念性错误。”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圣光说到,“我记得有一年夏天赵老师还亲自带领同学去丹寨县南皋剖面考察,那里地势特别陡,赵老师手脚并用坚持上山,他说这里他再熟悉不过,能迅速帮助同学找到相关位置点。”
赵元龙教授在对学生的生活上也非常关怀,力所能及地帮忙。其学生陈争鹏在父亲生病之后,家庭较为困难。赵元龙教授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给予该生一定的经济支持,而且时常关心他的情绪,帮助他走出困境。像这样关怀学生的事情不一而足,“之前有个同学家里着火了,赵老师和我院老师听说后立即组织起来帮助支持他。”杨兴莲教授说道。
由于科研和教学的繁忙工作,致使赵元龙教授花在家庭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孩子们便心生不解,“孩子小时候总觉得我不关心她们,对我有意见。”赵元龙教授说着,“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过后来,她们也越发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
目前,赵元龙教授虽已退休,但其领导的研究组不断取得硕果。2021年8月,赵元龙教授领衔的研究组与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上海高等研究院、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和英国皇家学会组成的团队在Cell子刊“Current Biology”上发表题为“Leanchoiliidae reveals the ancestral organization of the stem euarthropod brain”的学术论文,这是我校首篇Cell子刊论文。该成果是1982年赵元龙教授发现凯里生物群以来,对其中节肢动物化石解剖学研究取得的阶段性进展,为贵州大学古生物中心研究团队进行下一步早期节肢动物古行为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解剖学基础。
居里夫人曾说,“我和其他科学家一样,坚信科学是一项非常美好的事业,并准备为之献出自己的一切。”赵元龙教授正是这一科学精神的践行者,他用专注奉献“钉”住自己的热爱,几乎穷极一生前行在黔州大地上;他用鼓励磨炼“钉”住自己的学生,在他们的成才之路上俯首甘为孺子牛。
赵元龙教授与学生及农民在剑河交榜杷榔组采集化石
来源:贵州大学校友总会
编辑:溪山融媒中心 敖河
审校:陈思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