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们点赞!贵大“最美科技工作者”

来源:贵大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1-04-15   浏览次数:2596

  

在贵大,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青春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创新精神与奉献精神,展现了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今天就和溪溪一起走进贵大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科研道路上的“硬核专家”——潘学军

 ·人物名片·

潘学军,果树学博士,贵州大学农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贵州省科协副主席(兼),贵州大学党委委员、农学院院长,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科特派(贵阳)创业培训基地副主任。主要从事喀斯特山区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及高效栽培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省级课题和基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百层次创新人才,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贵州省脱贫攻坚(奉献)奖获得者,“贵州榜样·最美人物”,贵州“年份英雄”十大人物,贵州最美科技工作者。

  

贵州省赫章县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丰富的核桃树资源没有得到发掘利用。直到2006年,“核桃专家”潘学军的到来,才让当地人意识到:生长在自家房前屋后的核桃树,其实是棵“摇钱树”。

  

2006年,贵州大学与赫章县建立了全面的合作关系,潘学军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到县里参与扶贫。在调研中,他先是带领团队翻山越岭,在一百多万棵大树当中找出几株优质品种,解决了优质品种缺乏问题;后又通过建立农户示范点,用实际成果取得群众信任。产业做起来了,他便经常带学生深入基层一线调研,鼓励学生帮助农户选种育苗、提供技术指导,以严谨的态度投身科研,传道授业,潜心培养每一位学生,让科研反哺教学。

  

潘学军:“当时全县基本上有10多万亩核桃,通过这十几年的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百多万亩,到现在的规模应该是增加了1.32万亩,综合的产值应该达到了15个亿左右。”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赫章县已是闻名遐迩的核桃之乡,种植户年人均增收5000元,产量高、质量优的核桃,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潘学军也因此被老乡们亲切地称为“潘核桃”。

  

潘学军说:“老乡们这样称呼自己,我们心里面很高兴,这是老乡对我们的一种认可。他们一听‘潘核桃’来了,‘潘核桃’讲的,就愿意跑来学习,我觉得这是老乡对我们最崇高的礼遇。”

  

科研道路上的“农药专家”——金智超

 ·人物名片·

金智超,19865月出生,河北邢台人,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6-2017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入职贵州大学,主要从事新型绿色农药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农药化学,不对称催化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曾获贵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贵州大学“国华奖”。现任国际期刊《Green Synthesis & Catalysis》青年编委,《Journal of Chemistry》客座编辑等职。主要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Org. Lett.等国际知名期刊,共计20余篇。

  

谈及自己第一次来到实验室的心情,金智超有着和现在完全不同的感受。

金智超:“我当时比较震惊,因为外面的人对贵州的印象都是相对比较落后,但是我走进实验室,第一眼就发现跟我在读博士和博士后期间,国外的实验室的实验条件相比,只好不坏。各项科研仪器也好,设备也好,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贵州大学完备的鼓励机制,让新进的年轻学者可以放开手脚全身心地扑到科研上,金智超和同事们几乎每一天都在探索制备绿色农药的新途径、新方法。

“做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就要力争做到世界领先,高精尖;立地是要把自己所研究的东西,切实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切实服务于社会。”研发中心宋宝安院士的这句教导,对金智超而言最为印象深刻。从纯理论研究,到进入中心后,把科研切实应用到社会发展上。几年间,精细化工研发中心这个积极向上的团队带给了金智超职业心态上的转变,以及对科研工作的全新认识和期许。

  

在制造农药分子的过程中,金智超和团队的研发目标始终是让农药选择性地针对病虫害起作用,而对庄稼和土地,没有毒副作用;在推动农业产值提高方面,金智超和精细化工研发中心大团队则运用生态防控方法,引领“稻蛙香”项目,推广在水稻田里面养殖青蛙,以虫治虫,动物治虫,用生态防控控制病虫害发生,提升农业产值,提高农民收入。

  

科研之外,金智超还是贵州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等课程的授课老师。对他而言,教学是一个边教边学的过程,把教的知识学透了,才能教好学生。要怀着一份初心做科研,并且把这份初心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让自己指导的学生在未来超越自己,这样的科学研究就会生生不息,发展不止。

  

科研道路上的“数学专家”——王锦荣

 ·人物名片·

19778月出生,汉族,江苏淮安人、中共党员,贵州大学数学学科骨干、博士生导师,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青年基金项目(11026102)、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211169)、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2142)、贵阳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第一作者身份已在国外重要数学和控制期刊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

  

好奇心,可以探索神奇的未知世界,好奇心,可以走进浩瀚的知识海洋。他带着好奇心推动着贵州数学科技的蓬勃发展,他就是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的数学专家、最美科技工作者——王锦荣。

数学,在很多人看来,既没有艺术类学科的色彩纷呈,也没有文学类学科的诗情画意,它更多的,是密密麻麻的数字、公式,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但对于王锦荣教授来说,学习数学,其实和其他学科一样,学生们首先需要的,是对它的好奇。

作为贵州大学数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王锦荣教授经常在实验室和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任何数学问题,都会在第一时间协助学生解决,他常常以生活中大家喜闻乐见的载体来举例子,来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说明。

重视思维引导,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可。在对数学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他还激励学生们善于发现,积极创新。

  

2019年,王锦荣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在他看来,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和人民教师,必须站在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层面,来开展科研工作,来教育青年学生。

从餐桌到课堂,从人工智能到5G科技,贵州大数据产业持续向好发展。王锦荣教授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

  

目前,王锦荣教授不仅是贵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院长,还是贵州省数据驱动建模学习与优化科技创新团队领衔人,并且从20152019连续5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

  

时光匆匆流逝,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也与时俱进。耀眼成就的背后是他们尽心尽力的付出与绝不退缩的勇气,以及对所从事的科学满怀热爱与敬畏。为你们点赞!向你们致敬!

  

  

  

来源:贵州大学校友总会科普贵州贵州广播电视台

编辑:庞诗集

审校:李辉

 

溪山人物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联系电话:0851-88292178

邮政编码:550025

传真:0851-8362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