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人才——访机械工程学院赵津教授
来源:贵大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6-14 浏览次数:435
在贵州大学,有这样一支智能车研究生团队。在这支团队培养的10名硕士中,赴海外读博深造的有3人,在长城、长安等知名车企工作的有4人。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该团队带头人、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赵津教授坚持“高素质、强能力、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是分不开的。
赵津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out come based education 简称OBE教学理念)。他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权威,形成了团队的核心学术吸引力、前沿观测力和创新力;定期开展的工作汇报等沟通形式进一步促进了团队成员的交流,增强了成员对科研课题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从而使智能车研究生团队成为一支充满朝气、积极向上、迅速成长的队伍。
2005到2006年,赵津教授曾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工学部机械智能工学科进修。2007到2010年,经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他又赴法国里尔中央理工大学攻读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丰富的海外留学经历使他鼓励自己的学生出国留学,在他看来,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提升自己的国际交流能力,研究生也不例外。
在赵津教授看来,国际化的学院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国际化视野,“有些课程我们会开设双语课程,让学生们用英文来做作业和表达自己观点,查阅国内外资料,对资料进行综述表达,毕业设计等大环节也会要求学生做国内外文献的综述和英文翻译。”
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赵津教授一直都鼓励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有明确的规划,树立目标。他借鉴在国外学习时的团队研讨会形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学术研讨,根据课题来源,有时也邀请企业专家参与研讨,还曾经邀请国外专家参加过团队研讨会。他鼓励有潜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到国际高水平学校攻读博士。就在今年,石晴同学获法国中央理工项目奖学金攻读博士。
目前,赵津已在国际会议发表论文3篇,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EI、SCI收录10余篇。他曾经参与“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改课题,荣获贵州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2005),三等奖。除此之外,他更是一名教书育人的好老师,他曾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全国高校微课大赛优秀奖、贵州省高校微课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彰显其教学能力的奖项。
说起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绕不开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和‘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认证的关键词”作为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赵津介绍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培养能够得到国际互认的高等工程人才是大势所趋。”
2013年,得知我国已加入华盛顿协议后,机械工程学院院就启动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的申请工作。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意味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得到国际认可,对于学生来说,拿到通过认证专业的毕业文凭就意味着拿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
学院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国际化程度。比如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引进了美国北卡大学胡建军教授作为候鸟型人才,选派教师去国外访问交流,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等。学院还与美国普渡大学和法国中央理工大学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2014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贵州省首批通过该认证的专业之一。
“与国内高水平校相比,我们国际交流的外部环境还不够好,学生整体外语水平还有待提高,能够参加的国际交流活动的机会较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国际化视野的要求还不够明确。”赵津说,“开展专业认证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这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记者团 杨雅心 李黔东)
【责任编辑:庞爱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