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人物 | 严令斌:“地球腰带绿宝石”里的“探险家”

来源:贵大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3-07-14   浏览次数:740

背上装备

踏进荔波喀斯特森林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师生

在这片现代仙境里

进行了一场奇妙的探险

探索自然的奥秘



人物名片


严令斌,贵州水城人,博士,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生态学学会恢复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委员,贵州省生态学会、贵州省植物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喀斯特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



严令斌主要从事喀斯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态学方向的研究。他的团队与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团队在荔波茂兰开展监测工作,一是为了监测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效,为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工作提供基础支撑依据,为建立西南岩溶国家公园贡献一份力量;二是为了探究喀斯特生物多样性异常高的原因,力求回答产生高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持高生物多样性的机制。”谈及严令斌及其团队的研究工作内容时,他这样解释道。



贵州荔波喀斯特森林是世界上同类唯一现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是研究喀斯特的典型区域,是全球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比较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公认为湿润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代表,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为了立足贵州本土地貌,满足学科的实际需求,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林学院的老师们选取荔波喀斯特森林作为研究基地,进行长期生物多样性调查。

202110月,贵州大学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建设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科研基地”“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野外研究基地,同时还签订了中国南方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茂兰大样地研究基地共建协议,开展教学科研基地与野外研究基地建设的第一步工作。


多彩的植物  团队记录图片



随即,严令斌带领40余名学生多次到达荔波,对喀斯特森林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



“我们的调查内容主要是对样地区域内的每一株植物进行精准地定位(鉴别和测量)。”严令斌介绍说:“百分之九十几的植物都是通过专业人员的肉眼判别,少部分不认识的植物会拍照,然后带回实验室鉴别。”研究人员还会利用无人机和遥感技术等进行数据收集。



喀斯特森林系统是脆弱而独特的,调查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在喀斯特区,土壤和水很容易流失,植物生长困难,很少有森林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而且一旦遭到破坏,森林将很难恢复。“对荔波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监测研究,可以为贵州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严令斌说道。



“目前已经完成的结果显示,在严苛的生境条件下——几乎无土、全是裸露岩石的地表,喀斯特原始森林木本植物展现出了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征。”严令斌表示,一是植物个体数多、普遍偏小。不同于一般原始森林中全部是参天大树的景观,每400平方米有木本植物295±140株数,最少90株,最多有830株,在相邻的范围内差异很大,在连续的区域内变异也很大。二是物种多。每400平方米有木本植物物种52±15种,每400平方米至少有23种,最多有89种,目前总计调查到木本植物种类498种,呈现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几乎与热带雨林木本植物多样性相当(热带雨林是公认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区域)。三是在狭小范围内珍稀生物、濒危生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生物可谓密集分布。荔波特有甚至是茂兰特有的生物常见于此。“既残酷又极为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并不‘贫瘠’,甚至称得上是‘富有’的。生物种类琳琅满目,随处都是适生于喀斯特残酷环境的生物。”严令斌感叹道。



攀岩、避虫、躲蛇……调查的过程是一场危险且充满挑战的探险。

喀斯特地区笔直的山崖、松散的石块、神奇的溶洞到处都是,危险的地方调查人员需要带上装备进行攀登。森林里可能存在各种未知的动植物,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有部分样区还是眼镜王蛇的领地,严令斌说:“我们选择冬天去蛇虫多的区域调查,天气没有那么热,也就不会遇到那么多蜇人的马蜂和毒蛇了。”



“当然,研究过程中也不乏困难和挑战。”严令斌笑着说道。在研究方面,因为生物个体数多使得监测的工作量极大增加,物种丰富使得监测工作难度增加。“但是监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期间我们得到了贵州省林业局、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也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

目前,严令斌及其团队在荔波茂兰关于种子植物种的调查工作已经完成,但群落结构的监测仍然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喀斯特森林系统的调查工作我会一直做到退休。虽然这项工作在短期内看不到成果,目前暂未有较为突出的学术成绩,但是它对未来生态文明的建设意义重大。我始终期待着那天的到来。”严令斌说道。



在荔波茂兰,对复杂生物多样性的高难度的系统监测工作,使得参与其中的学生们普遍获得了高质量的科研实践、反复高频的训练学习。“参与工作的学生未来在相关工作中几乎都可以独立或组织带队完成相应的任务。”严令斌说。

严令斌表示,在反复、多次、长时间的监测工作中,许多学生在野外的烦、闷、苦工作中坚持下来后,变得开朗了许多;在真枪实战的专业科研工作中学习锻炼,积累了自信的资本,逐步养成了自信的性格;在科研实践的工作中,明确了专业未来的需求和方向,对自己今后的选择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从而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很高兴也很自豪能给同学们带来这么多的影响和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希望同学们都能将这一事业坚持做下去。



在被问到是哪些精神和品质支撑着自己前进的时候,严令斌说了几个词:坚持、韧性、胆大心细、博采众长。

“学习和调查研究的过程非常漫长,而且常常是很枯燥的。想要有所成就,必须要坚持,多多积累知识。这也是一场奇妙的‘探险’。”严令斌说。



背上装备

继续踏上探险之途

笃行千里

每一步都行稳致远




来源:贵州大学微信公众号

编辑:溪山融媒中心 李秀

一审:陈思鱼

二审:李旭锋

三审:杨楠



 


溪山人物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联系电话:0851-88292178

邮政编码:550025

传真:0851-83621956